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8:43 点击次数:109
说真的,现在这升学宴啊,真是越来越让人挠头了。
记得早些年,谁家孩子要是考上个好大学,那是真值得庆贺。街坊邻居、亲戚朋友主动凑份子,家长摆几桌酒,一来是感谢大家的关心,二来也是让孩子风光风光。那会儿的宴席上,满桌子都是真心实意的恭喜,孩子们被夸得脸红,家长们嘴上说着 “还得努力”,眼里的光藏都藏不住。可不知道从啥时候起,这事儿就慢慢变了调调。
现在办升学宴的,好多跟孩子考得咋样压根不沾边。我前阵子碰到楼下老张,他儿子今年高考分数刚过专科线,照样风风火火订了酒店。我跟他打趣:“这是准备庆祝孩子开启新生活啊?” 他嘿嘿一笑,掏出手机给我看通讯录:“你看我这几年随出去的礼,光去年就有八份,这回高低得收回来点。” 说着还点开个群聊,好家伙,连小区物业的保洁阿姨都收到了他的群发邀请。
你说这叫啥事儿?升学宴硬生生变成了 “回笼资金宴”。
最让人别扭的是那种群发邀请。前几天我们单位工作群里,王姐突然甩了条消息:“犬子升学,略备薄宴,欢迎各位同事赏光。” 后面还跟着酒店地址和时间。我当时就愣住了 —— 跟王姐共事十年,除了工作对接几乎没私下往来。去年我搬家请同事吃饭,特意在群里 @了她,她回了个 “恭喜”,转头就没影了。现在她儿子升学,倒好,直接群里广而告之,这不是明摆着让人掏钱吗?
那天上午办公室里静悄悄的,大家都在底下私聊。小李说:“随两百吧,反正以后也用不上她帮忙。” 老刘叹口气:“我上个月刚随了她搬家的礼,这才俩月又来一回,这哪是随礼,这是按月收费啊。” 最后没辙,我还是硬着头皮转了两百块。钱不多,但心里堵得慌,就像吃了口夹生饭,咽不下又吐不出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这事儿怪就怪在 “人情绑架” 四个字上。你说不去吧,低头不见抬头见的,怕人家说你不合群;去吧,心里又实在不舒坦,总觉得自己像被按着头交了 “份子税”。前阵子跟我妈聊起这事儿,她还说:“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想太多,随个礼怎么了?都是人情世故。” 可这哪是人情世故啊,这分明是把人情当成了敛财的工具。
我二姨住在县城,她跟我讲过更离谱的事。她们小区有户人家,孩子明明才上高二,愣是办了场 “预贺升学宴”,理由是 “先预收着,省得明年太忙忘了”。结果那天去了三十多桌,光礼金就收了快十万。你说这叫什么道理?连未来的 “喜” 都能提前变现,那是不是以后孩子结婚、生娃,都能先办个 “预售宴”?
有人可能会说:“不想去就不去呗,多大点事儿。” 这话听着在理,可真到了现实里,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么洒脱。我表弟去年就犯了轴,他同学办升学宴,明明考的学校还没他复读的高中名气大,他愣是没去。结果过年聚会,一桌子人都绕着他走,有人背后说他 “小气”,有人说他 “见不得别人好”。你看,有时候不是咱不想按心意来,是这人情社会的条条框框,实在太沉了。
更让人无奈的是,这种风气还在慢慢传染。以前只有考上大学才办宴,现在好了,小升初要办,初升高要办,甚至有的地方连孩子考上重点班都要摆几桌。我表姐家孩子今年小升初,本来不想办,结果她婆婆天天念叨:“你侄子去年升初中办了二十桌,咱们不办,岂不是让人觉得咱家孩子不如人?” 最后没办法,硬着头皮订了酒店,收的礼金还不够付菜钱。
说到底,这变了味的升学宴,反映的其实是咱们骨子里的面子情结和人情焦虑。一方面,总觉得别人办了我不办,就亏了面子;另一方面,又怕随出去的礼收不回来,成了 “冤大头”。于是乎,你办我也办,你随我也随,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:“现在参加升学宴,跟去超市结账似的,扫码、交钱、走人,连句正经话都懒得说。”
其实真不是大家吝啬那点钱。你想啊,要是真心为孩子高兴,别说随礼,就是主动帮忙张罗都乐意。可现在呢?好多升学宴就像一场强制性的社交任务,去了觉得憋屈,不去又怕得罪人。我叔家表哥去年考上了 985,他爸妈就没大办,就请了几个至亲吃饭,席间大家聊着孩子的努力,说着未来的规划,那种温馨劲儿,比那些大张旗鼓的宴席强多了。
说到底,升学宴的本质应该是分享喜悦,而不是敛财的工具。孩子考上大学,是人生的重要节点,值得庆祝,但庆祝的方式有很多种:可以是一家人出去旅游,也可以是几个好朋友小聚,没必要非得搞得大张旗鼓,更没必要把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拉来凑数。
真希望有一天,咱们能回到那种单纯的状态:你家孩子有喜事,我真心为你高兴,愿意送上祝福;我家有好事,你也发自内心地替我开心。随礼多少不重要,有没有宴席也不重要,重要的是那份不含杂质的情谊。
不然的话,照这么下去,再过几年,说不定连孩子幼儿园毕业都要办宴了。到时候咱们见面打招呼,可能都得先问一句:“最近又收到几份宴请啊?” 想想那场景,真是既无奈又有点好笑。